
中国在周日开始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,首次全面使用了基于大数据的电子设备和互联网。中国人口学家表示,全面、科学、准确的人口信息是“十四五”期间(2021-25年)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政策的重点。
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哲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人口普查推进仪式上说,一次好的人口普查可以全面反映人口规模、结构和分布,以及人口变化趋势,为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提供支持。
据报道,人口普查收集的数据包括每个中国公民的姓名、身份证号码、性别、婚姻状况、教育程度和职业。从周日开始,大约700万人口普查员开始挨家挨户地记录该国的人口信息。与以往的人口普查不同,这次大规模的人口调查采用了基于互联网的技术,如云计算和二维码在线登记。
北京朝阳区一个居民区的一人口普查员周日表示,普查工作人员在开始普查之前接受过培训,他们将在居民家中走访时强调人口普查对居民的重要性。如果一些居民在使用电子设备方面有困难,比如老年人,人口普查员会帮助他们上传信息。
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李晓超表示,我国正处于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的历史节点: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决定性阶段,即将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。因此,在这样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时期,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具有特殊的意义。
此次人口普查可以为制定“十四五”规划、促进高质量发展、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、推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。
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,我国人口发展的国内动力和外部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,达到了重要的转折点。中国的人口增长已经减弱,劳动年龄人口的波动下降,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。人口普查可以从数量、结构、分布等方面全面摸清最新发展的人口,这是制定和完善今后收入、消费、教育、就业、养老、医疗、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措施的基础。
中国顶尖医学专家、人口普查促进大使钟南山表示:“通过人口普查,我们可以勾勒出整个中国人口的动态群体形象,引导老年人护理、医疗卫生产业的精细化发展,这是我们未来10年改善生活的出发点。”
中国在1953年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,中国人口已从2000年的12.7亿增长到13.7亿,年均增长率为0.57%。60岁以上人口约17.76万人,占总数的13.3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