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国家发改委在10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就芯片烂尾项目事件回应称,国内投资集成电路产业的热情不断高涨,一些没经验、没技术、没人才的“三无”企业投身集成电路行业,个别地方对集成电路发展的规律认识不够,盲目上项目,低水平重复建设风险显现,甚至有个别项目建设停滞、厂房空置,造成资源浪费。
声势浩大的“造芯”运动
近年来,美国千方百计对中国的打压可谓一波接着一波,在这种形势下,举国上下燃起了芯片国产化的雄心。
整个行业似乎都处在亢奋之中,几乎一夜之间,所有人都在跑步进入半导体行业。商业数据公司天眼查此前披露,2019年,我国新增集成电路相关企业超过5.3万家,增速达33.01%,为历年最高。
仅今年3季度,我国就新增集成电路相关企业近1.9万家。然而,短短一年多时间里,分布于我国江苏、四川、湖北、贵州、陕西等5省的6个百亿级半导体大项目先后停摆,很多人不经发出灵魂拷问:中国芯片制造业怎么了?
可见,在经历了华为一系列断供事件之后,一时间掀起了“中国芯”制造热。实际上,我国的造芯计划还是非常疯狂的,截至9月1日,共有9335家企业临时转产芯片产业,IPO炙手可热,还有外媒报道称中国计划投入9.5万亿造芯片,可见其重要性。
在这场声势浩大的“造芯”运动中,崛起了如海思、中芯国际等这样的民族大厂,但同时,也暴露出风口下的浮躁与泡沫。上述报道中停摆的国内6大芯片项目,总规划投资规模达2974亿元,现均已成最大烂尾项目。
拂开繁荣的泡沫,真正造芯的企业所剩无几。
该走的路,基本上一步都不能跨过去
痛定思痛,针对“造芯”骗补的乱象,归根结底还是国家、政府和厂商过于“心气浮躁”,都想尽可能在短时间内,把芯片产业做大做强。
半导体行业,它不像是互联网人们熟知的颠覆式发展。这个行业里分工明确,你该走的路,基本上一步都不能跨过去。
半导体行业仍然是一个道阻且长的工作,它仍然面临巨大挑战。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此前发布数据显示,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缺口仍十分巨大,预计到2021年,仍然存在26.1万人的人才缺口。
美国政府直接下场肉搏,使得中国科技企业面临的贸易环境越发严峻,国产数控一路走来虽步伐稳健却也坎坷。
要实现《中国制造2025》的目标,形成“中国智造”的核心竞争力,避免关键设备和原材料被“卡脖子”,离不开数控系统、伺服驱动、伺服电机等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安全可控。
中国造芯之路犹如中国数控变强之路,道阻且长。更是需要以十年磨一剑的方式细细打磨,并非一蹴而就。